2020年是我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年,由于受疫情影响,“稳就业,保民生”成为了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点赞“地摊经济”,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短短几周时间,地摊经济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词汇,市面上的地摊数量也迅速增加了起来。
以成都为例,近两个月已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李克强在考察过程中也与在外摆摊的店主交谈,承诺只要不影响交通,就可以摆摊。为了深入调查,我主要围绕“后疫情时代,新旧地摊间的竞争力”和“地摊经济对于保民生的作用”进行了线上资料搜集、线上问卷收集以及线下采访调研。线上问卷调查最终实收100份。
线上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地摊经济且有消费娱乐的民众占比61.31%,地摊经济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受疫情影响后的闲散社会劳动力,地摊消费项目的多样化如:卖饰品、食物、娱乐项目等均成为地摊购买力的主要来源。民众多选择在茶余饭后来夜市和摊位聚集处购买小食或者进行休闲娱乐。同时,民众对于地摊的规范也给出了一定的期望,有超64%的民众支持地摊经济并希望有政府或相关部门人员对其进行一定的规划和管控。线下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在一些比较狭窄的巷子里有出现摊位占道的行为,但是根据惠州文明城市建设标准,有关部门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整治,那么像下埔夜市、河南岸市场以及惠州西湖旁边的龙湖夜市等政府批准的摊位聚集地则大多是人潮涌动,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经过实地调查了解,惠州人民对地摊文化的接受度很高,他们也愿意参与到其中,这也使得“后疫情时代”所提倡的“地摊经济”在全市内迅速普及。据了解,目前新增的地摊摊主多为老员工和受疫情影响待业的年轻人,而这类人群摆地摊的方法也不再是传统类型的占位,反倒多了一些创意和想法在其中,使得原本就热闹的各大夜市更加的引人注目。
后备箱地摊和手绘创作
8月23日,我在下埔夜市和龙湖夜市里针对同类型的长期摊位和临时摊位进行了线下采访。其中,固定食品摊位摊主表示,在疫情之后,新增的同类型地摊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压力,但仍有不少回头客选择在自己熟识的摊位购买食品,所以对他们的整体收入并未有太大的影响。而新增地摊的部分摊主则表示,他们并非是打算长期的做下去,只是今年的各种缘故使得他们想做一个这样的尝试,也多一份收入来减轻疫情带来的压力。谈及“地摊对于保民生的作用”,受访者则各有看法,一种认为这样的“地摊自由化”的确缓解了部分人在家中待业的焦虑感,地摊的开放对于民生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另一种的看法则认为盲目的加入到摆摊行列中,不仅占用政府设置的固定摊位还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希望对于摆地摊有关部门能够设置一个入行标准,增强规范性。
采访内容 对摊主的采访
夜市经济、地摊经济是稳就业、促消费、保民生,助力复工复市,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地摊经济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 更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让外来的游客和本地市民体味到地方特色。我国自古便有《清明上河图》所展示出的那样繁荣的地摊经济,那更是一道人文景观,何况是在山水养人的两广之地。苏东坡就曾用“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形容惠州的景象和气候。“地摊经济”之所以能在惠州盛行并被民众接纳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四季长春,促使地摊销售的产品能够多样化,民众的选择性高了,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自然就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身处后疫情时代,我们能从小地摊看到大民生。地摊文化成为全民狂欢,它让每个人的小期盼和城市的大情怀相交融。在脱贫攻坚的这一年当中,它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和选择的余地,让市民的生活更加的舒适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