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减少人际交往,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独处时光。在这期间,有的人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有的人找到了独处的意义。如何在独处的时候不感到孤独,提升自我效能意义重大。
精神分析学者们认为,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指的是“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时候,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的一种能力。在无人陪伴的时候,拥有独处能力的人是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所陪伴、安抚和慰藉的,且并不感到无聊或空虚,而是自得其乐。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但客观上的独处状态,并不等同也不必然带来独处的能力。也就是说,长期独自生活,也未必会磨炼出独处的能力。
独处是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给自己一定的、相对独立的时间与空间,让自己有时间和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的交流,是有益的、充实的,调节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孤独源于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社会支持和人际亲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常常还伴随伤心、失落以及边缘化等负面情绪。在独处时,由于社交的短暂中断,个体能在独处时进行自省和洞察,也可进行自我调整和休息,这都能让人体会到独处积极的一面。
独处中认识自己——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独处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逐渐形成一个坚定有深度的内心世界。拥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独处的过程中,能够把时间与精力纯粹地用在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相处上,这使得他们能更坦诚地面对自己、了解自己。在遇到危机或困难时,拥有独处能力的人能够向内获得肯定,从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跳脱出来,独立地思考和判断自己的处境,不会被他人绑架,从而帮助人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感(我是谁,以及我对此的评价如何)——“我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我对此感到欣喜”。
独处中整合内心
人在独处中获得内在的整合,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被自我所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的系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独立生活机会增加,独处的时间也变多。一些老员工十分惧怕独处,生怕静下来面对自己,怕闲下来没事做,而必须和别人呆在一起。这种靠外界、靠他人做参照系数的个体一定程度上不是一个心理成熟的人。有时候,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独处中疗愈伤心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刻意塑造、约束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以至于变得拘谨、扭捏。而独处会帮你摘掉“面具”,让你在诸多束缚中释放出来,获得放松和自由。独处对于老员工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独立、自由和无扰的环境使其能够“静”下来,深入思考。使受挫的心灵获得治愈,借此观察周遭环境认清问题、看清自我,进而增强自我效能,独处时静下心来,会发现许多新事物和新观点。
独处中找到安全感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我们拥有了独处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必完全过度依赖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方面,这能够让我们不再企图占有对方、消耗对方、控制对方,也让我们拥有了安抚自己、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能够在关系中去做“真实的”自己,不再患得患失,担心展现真实可能会失去对方,因为我们的内心是自我认可的,是觉得自己值得被爱的。